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不少人对此仍有疑问。本栏目提供中国传统日子介绍大全,助你了解传统节日习俗,这些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
除夕的节日风俗有哪些?在春节前大家都很期待除夕的到来,因为这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所以作为大家团圆的日子,很多人都会回到家中和家人团聚,这是其中一个习俗,还有其他除夕的节日风俗可以了解,让这天过得更丰富。守岁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在中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年夜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燃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的说法。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王安石《元日》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压岁钱压岁钱,是过年习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赶邪佞。
03月06日
177个缘友都在看
-
国庆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吗?因为国庆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这可是举国上下一起庆祝的日子,所以在大家心里的分量非常重,但是传统节日是一直以来流传下来的,不知道国庆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吗,算不算是这样的节日。国庆节不是中国传统节日,而是法定节假日。因为国庆节是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纪念日,时间是在每年的10月1日,中国传统节日有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传统节日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传统是指自古就有,流传下来的。我国的国庆节是1949年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而设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又称十一、国庆节、国庆日、中国国庆节、国庆黄金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自1950年起,以每年的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日子,即国庆日。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是新中国的诞生。国庆一词最早见于我国西汉时期,本意指的是国家喜庆之事,例如皇帝登基、诞辰等,现在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节,指的是这个国家独立宪法的签署、元首的诞辰或者其他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周年纪念日。国庆节在每年的十月一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的叫法有以下几种:十一、国庆节、国庆日、中国国庆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日。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有国家纪念日,也就是说,是由一个国家制定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假日。
03月06日
171个缘友都在看
-
正月初七是什么节日风俗?大家过年一般比较重视的就是除夕和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很少人会知道正月初七这一天到底要做什么,各个地方的庆祝方式也不一样,所以才要研究正月初七是什么节日风俗,避免没认真过。正月初七是人节,源于古代中国神话。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这一天我们叫它人日节又称人胜节、人庆节、人期日等,据古代民间的传说,女娲造人之初,从正月前六天起,分别造了鸡、狗、羊、猪、牛、马,而正月初七造出了人,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所以叫人日节。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人日节是中国历史传统节日,每年“人日节”这天,人们都希望天气晴好阳光普照,这样,就代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利。如果是阴雨天气,便代表这一年运气不好,相传古代的裁缝店和棺材店在这一天争风。人们也会在这天举行祈祷活动,祈求一年康顺。正月初七风俗摊煎饼中国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吃七宝羹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客家人喜用鱼一起煮,取食有余之意。汕头市区的菜摊,在这一天将7件菜搭配好,论把算钱,不计斤两,人们乐意接受。农村哪一户欠一两件菜,在地里采他人一二株菜凑成七件,没人说他是贼。戴人胜人日节时,中国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赠花胜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出游、登高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02月27日
208个缘友都在看
-
众里寻他千百度是什么节日?古代诗人总是会把一些节日的场景或者氛围感情写进诗词当中,有些诗词一看就知道是什么节日,有的却是较为隐晦的,那么众里寻他千百度是什么节日?众里寻他千百度是元宵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青玉案·元夕》,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超群脱俗、不同于一般庸脂俗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到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巧,语言精致,含蓄婉转,回味无穷。元宵佳节赏花灯,吉祥之星为你升。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可谓“花灯高高挂,挂出新年万紫千红幸福花;红烛熊熊烧,烧出新年顺风顺水红运道”。
02月27日
201个缘友都在看
-
傣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相信很多人对于傣族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傣族很出名的就是孔雀,还有傣族里面美丽的衣裳,傣族小伙子和姑娘往往充满着热情阳光的气息,那么傣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傣族泼水节流行于云南省傣族人民聚居地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桑堪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主入寺。云南傣族传统节日,每年傣历九年十五日(农历七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三个月。相传,每年傣历九日,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三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人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三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花街节花街节是我国傣族中唯一带“花”的节日。所谓“花”指的是如花般美丽的妙龄少女,这些节日当然是指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盛大集会。被誉为“东方情人节”的花腰傣人一年两度的花街节,是卜哨姑娘们赛美,卜冒伙子们选美,相互挑选意中人,私定终身的盛会。
02月10日
206个缘友都在看
-
满族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每个民族里其实都是有属于自己的传统节日,然而在传统节日当中,也会有一些相对应的活动出现,因此在传统节日来临的时候往往也会很热闹,那么满族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重五日重五日是满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举行。古时的射柳习俗,原为祭祀礼仪,以后逐渐演变成文娱活动。金代,每年重五日行拜天礼。礼毕,在校场一端插两行柳枝,射手以尊卑为序,各射手都将手帕系在柳枝七,以示区别,柳枝高离地面约数寸。射前先由一人驰马前导,射手随后,并搭箭拉弓,对柳枝射出。若将柳枝射断并能骑马接住者为最佳射手。只把柳射断,不能接住者次之。每年射柳,围观的人必击鼓为射手们鼓劲加油。乾隆时,每年春天皇帝亲自以射柳来检阅王公大臣的射技。射柳之俗在民间也广泛传播,据传辽宁省岫岩城南,有文昌阁(现已毁),每年春季,满族人到此举行祭祀以后,便进行射箭折柳。添仓节填仓节又称添仓节,是古代民间祈年节俗,在农历正月二十五。《帝京岁时纪胜》,“(正月)念五日为填仓节。”届期,人们或饱食以表示填满了仓,或用灰等围出仓的形状,在其中放些粮食以示仓满,或祭祀仓笼之神,以祈一年粮丰仓满。填仓节分大小,小填仓在农历正月二十,为祭以祈年丰,亦称“小天仓”、“小添仓”;大填仓则在二十五。《介休县志》:“二十日,名‘小天仓’。煮黄米糕,燃灯礼佛。”《大同志》:“二十日,为‘小添仓’;二十五日,为‘大添仓’,添买米面、柴炭等物。”
02月10日
158个缘友都在看
-
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我国有不少的传统节日,很多人对于传统节日也是比较了解的,同时也对于传统节日也是有期待的,因为大部分传统节日是有假日的,那么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五月初五即端午节,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唐代至汉代常用的名称是“五月五日”,唐以后,端午便取代“五月五日”等别称,成为主流的称呼。节日民俗主要有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活动形式。每年端午节前后,诸多特色节庆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节味浓郁。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民俗繁多复杂,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称呼,生动反映各地端午习俗有同也有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在古代,每年的端午节有祛病防疫的意义,后来演变成了纪念屈原的意义。同时端午节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帮助各族人民在不断地奋斗中,发挥自己的能力,最终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统一。端午节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可以很好的传承传统文化。
02月09日
190个缘友都在看
-
朝鲜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我们祖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特定的文化,只不过汉族人口所占人口较多,其他五十五民族也被称之为少数民族,那么朝鲜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朝鲜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我国的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东北三省,集中居住于图们江、鸭绿江、牡丹江、松花江及辽河、浑河等流域。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朝鲜族人口由传统居住地东北三省迁往京津地区、黄河下游、长江下游、珠江下游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上元节朝鲜族传统岁时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期一天,这天,朝鲜族要先到祖坟送灯,然后在堂内烯“属”灯,院内挂天灯、院门两旁挂壁灯,还要到河里放灯船。这一天还要吃药饭、五谷饭,喝聪耳酒。药饭以江米、蜂蜜为基本原料。掺大枣、栗子、松子等煮成。因药饭原料较贵,不易凑齐,一般以大米、小米、大黄米、糯米、饭豆五种做的“五合饭”代替。以盼望当年五谷丰收。晚上,大家举着火炬上东山高处迎圆月,谁当年有福,谁就能望见初升圆月,迎月之后,男女老少在月光下踏桥。踏桥,也叫跺桥。朝语中“桥”和“腿”两词同音,跟桥意为练腿。踏桥时,每人要在桥上往返几次至几十次不等,共次数必须与自己的岁数相等,以求祈福禳灾。元日元日(岁首)是朝鲜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除夕,朝鲜族全家人伴着古老的“伽琴”和洞箫的乐曲声,通宵守岁。朝鲜族家家户户把屋内打扫干净,以迎接子孙或亲戚来过年。室内贴上山、水、石、云、太阳、松、不老草、龟、鹤、鹿等年画。鸡鸣破晓之前祭祀祖先,然后向老人叩首拜年。早饭后再给邻居和全屯老人拜年。岁撰,早上一般吃打糕或大黄米饭,吃各种鱼、肉和山菜。朝鲜族从年前就开始酿制岁酒,也称“屠苏酒”(用桔梗、防风、山椒、肉桂等药料一起酿制成的药酒),认为元日这天喝这种酒可以避邪长生。
02月08日
213个缘友都在看
-
踏青是什么节日的风俗?我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而且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风俗,比如春节,就是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同时春节也要张灯结彩的,贴春联等,那么踏青是什么节日的风俗?踏青是清明节气的习俗,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春游是指初春到乡间散步。是季节性的民俗活动。在中国古代,清明节称为清明节,也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清明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它既是一个自然节气,又是一个传统节日。正值仲春和晚春之交日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文中记述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
02月08日
247个缘友都在看
-
端午节来历和节日风俗是什么?相信大家对于端午节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在端午节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活动,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包粽子吃粽子,那么端午节来历和节日风俗是什么?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古时盛行于吴、越、楚,现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剖成木舟,并加上木奖划舟。“龙舟”一词,最早见于《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吾道兮洞庭”"石漱浅浅,飞龙兮翩学者们认为文中的“飞龙”即是龙舟。挂艾草,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甚蒲,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因为葛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人们便会把葛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02月07日
178个缘友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