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不少人对此仍有疑问。本栏目提供中国传统日子介绍大全,助你了解传统节日习俗,这些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
龙抬头是什么节日?大家都听说过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日期是已经知道了,但是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还不知道,我国的节日太多,特别是农历的节日很多人总是忘记,所以说具体龙抬头是什么节日还是想多了解的。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以各种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二月二,传说是尧王的诞辰。在南方,如客家地区等,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苍龙七宿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龙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二月二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二月二”被定为“龙抬头”节日,同时也是土地神的诞辰。南方”二月二“龙抬头仍沿用祭社(土地神)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有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传说龙抬头节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据说,这便是龙抬头节的由来。
03月22日
189个缘友都在看
-
过年吃饺子的寓意是什么?在春节的时候有很多传统美食可以食用,很多都是到了过年的时候才会出现的食物,不过饺子是庆祝很多节日的食物,所以大家会比较熟悉,但是过年吃饺子的寓意是什么,也许会有不一样的象征。过年吃饺子寓意着大吉大利,辞旧迎新,是人们对旧年的告别以及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另外就是,饺子的形状与元宝很相似,在春节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过年是家庭的团聚时刻,所以过年吃饺子也有团团圆圆、合家欢的寓意。过年吃饺子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春节饺子的馅来说,大致可分为荤,素两种。各种肉馅,海鲜馅,蔬菜馅,肉菜合馅等等。饺子也叫作“交子”或者“娇耳”,过年吃饺子代表“更岁交子”,寓意新旧交替,去除旧的一年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俗话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大年初一,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民俗专家介绍说,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在新年之际,一家人不仅要团团圆圆开开心心的吃年夜饭,在之后的一碗饺子也尤为重要,只有吃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年才算真正的过年,吃饺子寓意着新年的完整,在各地吃饺子的家庭中,人们也会在饺子中包上硬币等,在新的一年讨一个好彩头,吃到硬币的人在新的一年也会有一个幸运的开端。古代的习俗饺子是过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
03月21日
173个缘友都在看
-
过年吃年糕的寓意是什么?过年是大家最期待的时候,这期间不仅会特别热闹,而且还会有特别多好吃的东西,而有一些就是从古至今留下来的习俗,吃年糕就是其中之一,看下过年吃年糕的寓意是什么吧。过年吃年糕的寓意是年年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年糕因其口味变化多端,几乎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期间的必备应景食品。吃年糕一直是我国春节的一项传统习俗,在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是用大米或糯米,煮成饭用打制或水磨成粉后压制而成的糕,年糕有红、黄、白三色,象征着金银。年糕是黏性的,也预示着家人之前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年糕是汉族传统食物,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中国农历年的应时食品。南北地区均有年糕,不过口味不尽相同。北方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更可以直接沾糖吃;南方年糕甜咸兼具,以梗米制作,味道较清淡。除了蒸或炸之外,年糕还可以切片炒食或煮汤。最早的年糕是用于祭祀的,在大年夜祭拜神灵、在岁朝供奉祖先,到后来才成为春节应景的食品,岁岁寄托着美好的希望。吃年糕不仅为了这是种美食,更因为它有着很好的寓意,表示着“年年高”的愿望。这种美好的寄托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年糕的起源汉朝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传说,年糕是从春秋战国时期从吴国传递到四面八方的,如今宁波地区更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谚。相传春秋末期伍子胥自刎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团团围住姑苏城,城内断炊,危难时刻,伍子胥告知去城墙下挖能得到粮食,最后果然挖到许多可以吃的“城砖”,即为年糕。现如今,每逢过节时分家家户户做年糕,也有纪念伍子胥的说法。
03月21日
296个缘友都在看
-
中秋节吃月饼的寓意是什么?大家都知道这个节日存在的意义,而且这一天还有个习俗,那就是吃月饼,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可是中秋节吃月饼的寓意是什么?能够到现在还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习俗,绝对有特殊的含义。中秋节吃月饼的寓意是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中秋节吃月饼,是汉民族的传统习俗。这一传统习俗至今在各地盛行不衰。中秋节和月饼紧密相联,可以说这节就是月饼节,离开了月饼,它就没有了应有的韵味,月饼离开中秋节也就没有了它的“用武之地”了。过中秋节人人都要品尝月饼的风味。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位经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唐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从此形成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后来在唐朝,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边吃“胡饼”边赏月,唐太宗觉得“胡饼”一词不太好听,就想改个名字,正好看到杨贵妃举头望月,便改名月饼。早期月饼是烤制的。发展到宋代的时候就变成以蒸为主,到了明清时期,月饼的馅料和制作方法,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明代养生达人高濂著的《遵生八笺》中,月饼就有了椒盐、松子等馅料。
03月21日
308个缘友都在看
-
重阳节登高的寓意是什么?很多节日都有自己的传统,就像是重阳节也是我国传统节日,很多人在这一天会进行一些活动,就像是登高也是其中活动之一,也算是一种习俗流传下来,但要知道重阳节登高的寓意是什么,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习俗存在的意义。 重阳节登高的寓意是什么重阳节登高的寓意是什么,重阳节登高的寓意是,健康长寿,祛病强壮,也是祭祖的一种活动,是思念家人朋友的意思。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这个节日登高是为了怀念远方的亲人,寄托着自己的思念之情。从“登高”意义上说,登高除赏秋,亦有惜时别离之意。重阳节登高的寓意是什么,辟邪重阳节登高有辟邪气之说,古人认为重九之时,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须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气。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非常适合登高远望。据说在重阳节的时候登高可以躲避灾祸,所以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了。重阳节登高的寓意是什么,求吉祥古代对山神有崇拜之情,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也有说农历九月九日具有“宜于长久”的吉利之意。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即登高会)。”因此,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重阳节登高的诗词1、九日得新字唐孟浩然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2、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4、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5、九日登高唐王昌龄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重阳节的习俗一、插茱萸。古代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茱萸节。茱萸香味浓郁,有驱虫去湿、去除风邪的作用,也有消积食、治寒热的功能,可以入药,也可以制酒养生祛病。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有佩带茱萸或者登高望远时插茱萸的习俗,还可以将茱萸当作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以求辟邪求吉,延年益寿。二、饮菊花酒。菊花酒清凉甘美,有明目、补肝气、安肠胃、利血、治头昏、降血压、减肥之功效,是强身益寿的佳品。饮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经开始盛行。在我国民俗中,人们在菊花盛开之时,采集菊花的茎叶,与谷物掺在一起酿酒,等到来年九月九日饮用。三、登高望远。在重阳节这一天,民间有一个普遍的习俗,就是人们要在这一天外出登高望远。关于它的来源,有两种说法。1,古代人们崇拜山神,认为“九九老阳,阳极必变”,所以在九月九日,要前往山上登高望远,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娱乐活动。2,重阳时节,农忙秋收大多已经结束,这时候老百姓比较清闲,山里的野果、药材又是成熟季节,所以人们这时候就会去山上采集野果、药材等等,后来逐渐将活动集中到重阳这一天,演变成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习俗。四、赏菊花。在九九重阳节期间,各种各样的菊花正是盛开的时候,观赏菊花自然就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了观赏明目繁多的菊花,同时还会点燃菊灯,举办酒宴,乐鼓并作,大庆重阳节。五、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代表性食品。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为了庆祝粮食丰收,喜尝新粮。因为“高”与“糕”谐音,有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后来才有了重阳节登高吃糕的习俗。
03月21日
315个缘友都在看
-
清明节放假2023年放几天?很多人都关心这个节日放几天,主要是为了能够回家扫墓,而且这一天真的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希望假期越长越好,今年清明节又要到来,所以得看清楚清明节放假2023年放几天,才好做打算。2023清明节放假法定1天,也就是清明节当天,2023年清明节时间是:2023年4月5日,星期三,农历二月十五。由于4月5日这一天恰逢周三,没有进行调休,只放假1天,而这种情况其实是根据国家休息的相关政策最终决定的。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要说清明节其实最主要的习俗就是祭祖扫墓祭祖扫墓,在民间俗称上坟,主要是对死者的祭奠。现如今众多的家庭会选择在清明节当天去扫墓,当然也有一些地区,人们上午扫完墓之后,下午选择去踏青。因为清明节又被称之为踏青节,主要是清明节万物复苏到处生气勃勃,人们选择在这个时间段外出踏青,正好是好日子。在踏青的时候大家可以选择荡秋千,也可以选择放风筝,因为在古时候清明节当天人们会把病况写在风筝上,一旦风筝飞得越高,剪短风筝线之后,病痛就会消失不见。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03月17日
186个缘友都在看
-
清明节放假1天不调休吗?很多人过完年就盼望着四月的来临,因为这个月有清明节,由于是传统节日所以会有一定的假期,大家都想趁这时候进行扫墓,只不过今年好像只放假一天,这样的话是清明节放假1天不调休吗。在今年的清明节日子是比较特殊的,4月5日那天正好是星期三,所以清明节放假一天不调休,前后离周末都比较远,不适合进行调休安排,所以只能放一天假。一般情况之下清明节都会进行调休,调到和周六周日或是周六周日上班,前面几天放假这样能够有更长的时间去扫墓。在清明节这天之所以有很多的人都觉得不好,都持反对意见,这是因为每年都是清明节放假三天去调休,可今年忽然之间就放假,一天不再进行调休,就令很多人的安排被打乱,主要的原因还是时间不够,清明节这天则是需要回家祭祖,有些离老家比较远的一天的时间根本就不够再放三天假的情况之下,有一些中短距离的还能够回家,现在一天假期想要回家是不太现实的。清明节:4月5日放假,共1天。由于4月5日这一天恰逢周三,没有进行调休,只放假1天。如果你可以选择周一(4月3日)、周二(4月4日)和周四(4月6日)、周五(4月7日)请假4天,跟清明节相连,再加上前后两个周末,就能形成9天假期了。清明节习俗:1.扫墓: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远行的游子和在家的亲人们都来到先祖们的坟头进行祭拜,追思先人和家族的历史。2.植树:清明节雨水适宜,气温怡人,树苗的成活率十分的高,所以自古就有清明植树的传统。3.踏青: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03月17日
196个缘友都在看
-
清明节2023年是几月几日?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很多人都知道这一天是要回家祭祖的,并且还能进行踏青的活动,但有的人不会去在意日期,其实时间很关键,最好要知道清明节2023年是几月几日,这样才能如期举行。清明节2023年是4月5日星期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由于该节日有祭祖的风俗,所以在这一天,人们会回家扫墓、扫墓、祭拜祖先。清明也是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分之后,春分在春中和春末交替的时候到来。此时,气候温暖舒适,春意盎然,而且在一些地方,会感到闷热,特别适合郊游。所以清明节又叫祭祖节、踏青节。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的第五个节气,大约都是在每年四月的4号或5号,也许还会是6号去,这比较少见。这个日子是不固定的,有一年可能是4号,有一年可能是5号,主要是按每15天一个节气排下来的。
03月17日
167个缘友都在看
-
清明节是固定的日期吗?今年这个节日已经快要来到,大家已经准备好回家祭祖了,因为这些习俗是从以前就流传下来,所以说还是得遵守,在这一天有很多活动可以做,但是时间上大家不是很明白每年的日期,所以清明节是固定的日期吗?每年清明节是不固定的。清明节一般是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的日期,其历法并不是完整的365天,会有几个小时的误差,而清明属于节气,“乙位”也就是太阳黄经达到15度,刚好这一时间就在每年农历的4月5日前后,会在4月4日、4月5日和4月6日这三个日子中变动。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最多相差两天。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这时就可以定为清明。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清明最开始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因与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寒食”日期接近,两者渐渐合一,所以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除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各式民俗外,清明节的一些饮食也颇有特色。王娟介绍,有的地方有吃“子孙燕”的习俗,“就是会在祭祖的时候蒸很多小馒头,做成燕子的形状,祭祀仪式结束后分给孩子吃,带有迎春的意思”。清明节,是根据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这一节气而定的,是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这些国家的清明节与中国的传统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
03月17日
258个缘友都在看
-
清明节都是4月5日吗?这个节日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它同时还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这一天人们一般会有很多习俗要去做,最重要的就是扫墓,但是每年的时间都不知道是哪天,所以清明节都是4月5日吗?要是的话就不容易忘记。每年清明节都是在4月5日吗清明节不是每年的4月5号。清明节的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的4月4号-4月6号之间。由于闰年的原因,清明节具体哪一天会有所区别,我们应该参照日历来看,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但是由于闰年的原因,所以有的时候是会相差一两天。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气,是天文历法中的一个时刻,它的时间依据太阳运行的轨迹而定,当太阳到达黄经15°时,时间点在每年阳历4月5日或6日为清明。另外,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清明节每年都在4月5日左右,前后仅相差一两天。因此,我们会发现比较多的年份都会在4月5日这天,但并非所有的年份都是如此,要对照日历来看。而在农历里的日期却变化很大,如果按照农历来计算的话,节气的日期就不大好确定了,这样会影响整体的历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也会造成影响。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
03月17日
355个缘友都在看